4月

在教養的道路上,我們很多時都將著眼點放在孩子身上,並時常感到疑惑,為何扭盡六壬,孩子的行為、情緒問題改善不多,或是前行兩步,後退三步,卻想不到,原來孩子能正面成長,源於合拍、互諒互讓的夫妻關係。以下分享一篇本地著名婚姻輔導專家黃麗彰小姐的文章,讓也是丈夫、妻子的家長們,從中領略如何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、正向的成長環境。

 

【教養之道】黃麗彰:退讓的大智慧

為父母者,都希望把最好的給孩子,盼望他們一生快樂和幸福。然而,甚麼才是「最好的」?上一代父母認為,給孩子最好的,是教他們立身處世,做個好人;現代的父母,認為是裝備他們迎戰未來,做個「醒目」、競爭力強的人,因為比人跑得快,才會掌握更多機會,才可保證幸福。這種思維背後,其實正不經不覺間,把社會戰場蔓延,令家庭也成為戰線。

 

管教子女 夫妻戰線

我的輔導個案裡,不乏因管教子女而起爭端的夫妻,一個認為孩子要勤加練習,另一個認為要輕輕鬆鬆,哪一套方法更能讓孩子有效成長?其實沒有一個客觀的答案,只有兩個主觀的爭端。猶記得一對夫妻,爭論孩子的默書成績,妻子對孩子只得五十分耿耿於懷,丈夫即笑笑說有五十分總比零分和五分好,立時氣得妻子七孔生煙。妻子說:「他不盡責任,漠視孩子的前途,簡直枉為人父!」丈夫作出還擊:「我反覺得她過分緊張,會影響孩子心理質素。試問孩子沒有強壯的心靈,將來如何面對失敗?」這對夫妻自從孩子上學後,便經常為他的學業、管教等問題爭論不休。表面上他們各持觀點,大相逕庭,但我亦看出了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共通之處。其實,雙方都只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吧了!

類似這對夫妻的例子,你也許亦覺得似曾相識吧?有另一對夫妻,妻子是個甚麼都願意為子女犠牲的母親,她為了孩子的前途,搬去名校林立的社區,孩子們還在襁褓中,已選擇好幼兒園,一心以為入讀好的幼兒園,便順理成章讀到好的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。她事事追求完美,以為自己所想的十分正確,久而久之,不自覺地戴上一副自以為是的「眼鏡」,看甚麼也看不順眼,尤其那個「不濟事的丈夫」。

在這個妻子眼中,丈夫做甚麼事都不合她心意,只懂逃避問題,教育子女的責任全落在她一個人的肩頭上。她為孩子付出一切,已心力交瘁!然而她萬萬想不到,丈夫突然向她提出離婚,因為他已愛上了別的女子。這位媽媽簡直晴天霹靂,沒法相信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她身上。往後是一個悲痛的離婚歷程,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,大女兒更中途輟學。我還記得這位母親,用落寞的眼神問我:「我曾嘔心瀝血地建立一個完美的家,為何會有這樣的下場?」
 

退讓的情懷

究竟何謂「給孩子最好的東西」?是一張成績單、一個名校學位,還是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?我接觸過很多青少年,若然問他們最需要甚麼,甚麼是最快樂的?是考試成績嗎?是入讀名校嗎?我相信都不是。他們很想有一對沒有爭端的父母,一個快樂的童年,有了這些穩定的成長環境,或許他們才有心力思考前途。要創造一個適合的家庭環境給孩子成長,重要的是父母能否相處得來:要做到這點,不單是靠甚麼溝通的技巧,亦不是靠甚麼偉大的理論,而是需要一份已經被遺忘了的謙讓情懷,在講求自我的社會價值下,能有幾人真的可以放下自我的偏執?

在競爭激烈的世界,我們不停學習「進」的技術:進攻、進步、進軍,結果不自覺地加強操控的慾念,「退」的智慧反而被忽略了;更糟的是,我們很容易地認為「進」一定是好,「退」一定是壞。「退」代表輸蝕、窩囊、無用,結果只有進而沒有退,只有衝動而沒有退讓。

我在家庭和婚姻輔導行業多年,接觸過很多個案,我深深感受到的,是退讓不等同退縮和逃避,退讓是明知可以爭取卻主動退下來;是能看清大局,明白自己的位置和分寸。退讓的動力,是源於對家庭和孩子的愛,有了這個清晰的目標,才能自我化解累積的憤怒,或不致自傷自憐,過分委屈和啞忍,導致終極爆發和報復。

進與退的學問同樣重要,進退之間如何保持平衡,是做人的智慧。我從來都不擔心現代人進攻的能力,卻惋惜現代人缺乏退讓的能耐。我想起日本庭院的美,美不在庭院擺設的東西,在於它留白的位置,有了留白,整個庭院的構圖變得多麼舒適;同樣地,當人的個性中,容許留白的位置、退讓的情懷,他的個性也會令人感到舒適。

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東西,是時候重新培養退讓的智慧。
 

 
資料來源:原文刊於《FAM樂活家》Issue 2

趙姑娘
4月份分享文章

仁愛堂田家炳小學Y.O.T. Tin Ka Ping Primary School
訪客人次:12579893
地址:新界將軍澳唐俊街3號Address : No.3 Tong Chun Street, Tseung Kwan O., N.T.
電話(Tel):2457 1302傳真(Fax):2246 3506© 2024 版權所有
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10.32